当前位置:懒人目录 » 数据归档 » 2025年07月 订阅RssFeed

List 数据归档

南海海洋研究所

南海海洋研究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是直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全国海洋科研机构首家获得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的科研单位,拥有海洋科学一级博士后流动站和海洋科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重点研究热带边缘海海洋水圈-地圈-生物圈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特征与演变规律,探讨其对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发展具有南海特色的热带海洋资源与环境过程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南海海洋研究所设有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微生物研究中心、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拥有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湛江海洋经济动物实验站、汕头海洋植物实验站、西沙深海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南沙深海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和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有“实验1”号、“实验2”号和“实验3”号三艘大型海洋科学考察船;还拥有仪器设备公共服务中心、海洋环境检测中心、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和海洋信息服务中心。

www.scsio.ac.cn - 2025-07-06 - 收藏 点击查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是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和国防核科研、核能开发研究和核基础科研的创新基地下设核物理研究所、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放射化学研究所、快堆研究设计所、同位素研究所、核技术应用研究所、辐射安全研究所;科技信息部、放射性计量测试部;中国核数据中心、核数据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实验)中心、国家能源快堆工程研发(实验)中心、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核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电离辐射一级计量站;中国先进研究堆工程部、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部、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工程部、放射性“三废”设施治理工程部、特种材料专项工程部、基地建设工程部、退役治理工程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作为我国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综合性核科研基地,以及重要科学思想库、技术储备库和人才培养库,形成了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加速器技术、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辐射防护技术和放射性计量等八大学科,开发出了以同位素辐射技术为主导的一批高新技术和产品;编辑出版《原子能科学技术》、《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同位素》、《质谱学报》、《应用泛函分析学报》等期刊。

www.ciae.ac.cn - 2025-07-06 - 收藏 点击查看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是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的我国最早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也是国家ITER计划的技术支撑单位之一,以及我国磁约束核聚变领域首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单位,依托核工业体系,拥有较完整的开展核聚变能源研发所需的学科及相关实验室,实现了我国核聚变研究由原理探索到大规模装置实验的跨越发展,聚变研究和聚变相关技术的开发获多项国家专利,具有原创性的分子束加料技术等研究成果在国际聚变一流杂志及国际聚变能源大会上发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主要科研方向是磁约束受控核聚变,包括等离子体约束、平衡、加热实验与理论研究以及高压大电流、超高真空、强磁场、强流离子源、微波加热、自动控制、复杂信息获取与处理、低温深冷、超导、大型电物理装置设计建造与维护维修、聚变堆工艺与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研究院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任务,承担了ITER的磁体重力支撑结构、屏蔽包层模块及第一壁、放电清洗与氚送气系统、中子通量监测系统和偏滤器朗谬尔探针系统等研制任务,以及ITER氦冷固态实验包层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关键工艺技术研发任务。

www.swip.ac.cn - 2025-07-06 - 收藏 点击查看

海洋微生物菌种保管

海洋微生物菌种保管中心是专业从事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的公益基础性资源保藏机构,主要负责全国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保藏、供应与国际交流,为国内科研院所以及检验检疫等部门提供各种菌种服务,包括资源共享与委托保藏。此外,还可为海洋微生物新物种发表提供菌种保藏证明。海洋微生物菌种保管中心依托于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设有冷冻真空干燥菌种保藏库、液氮冻结菌种保藏库和超低温冰箱冻结菌种保藏库,具备微生物菌种的保藏、管理与服务的基本功能,在海上调查、新资源采集、应用潜力评估、资源共享与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www.mccc.org.cn - 2025-07-06 - 收藏 点击查看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命名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主要从事地质年代学和宇宙年代学研究;发展定年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必要的矿物微区稀土地球化学研究;解决重大地球科学研究课题中的时序问题,特别是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及早期历史研究;主要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研究;地质年代表研究;大型和特殊矿床成矿时代研究并从事科学仪器研发。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的核心仪器是两台“高分辨二次离子探针质谱计(SHRIMPⅡ )”,还成功地研发出“离子探针远程共享控制系统”,通过互联网远程控制来进行锆石铀-铅年龄测定工作,已跻身于世界最著名地质年代学实验室的行列,成为了世界级的同位素定年平台,帮助许多同行解决关键性的颇有争议的地质学问题。

www.bjshrimp.cn - 2025-07-06 - 收藏 点击查看

河北省计量监督检测院

河北省计量监督检测院是河北省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设置的省级计量检定机构,也是隶属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社会公益型的专业从事计量检定、校准、测试的综合性技术机构,下设27个检测科室,专业技术领域涉及长度、温度、力学、电学、光学、无线电、化学、流量等各个方面。河北省计量监督检测院主要负责保存、维护、使用经国家批准建立的计量基准;研究、建立健全全省最高计量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量值传递,统一全省量值;承担全省及石家庄市区范围内由省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实施的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承担全省计量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前期保证工作;开展计量科学、测试技术的研究;承担计量技术法规的起草等技术性工作和计量技术人员的培训;面向社会开展计量检定、校准、测试、咨询服务。

www.hbjlonline.com - 2025-07-06 - 收藏 点击查看

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

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是隶属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集电磁学、无线电电子学、时间频率、几何量、热学、力学、真空、卫星应用和电磁干扰等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计量测试研究所,也是国防科技工业电学一级计量站,以及国家航天器研制计量测试中心、国家卫星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业(卫星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和车载终端检测机构、北京危险品车载运输监控设备检测检验中心、中国卫星导航定位设备检测(北京)中心。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承担着国防、军队系统量值传递和计量校准测试任务,开展测量技术和测试方法研究,计量标准建立与考核,相关检测检验试验,能力验证和比对,测量仪器设备及软件研发与系统集成,各类专业培训、技术研发与咨询服务等工作。

www.cast514.com - 2025-07-06 - 收藏 点击查看

全国遥感技术标委会

全国遥感技术标委会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国家级标准化技术工作组织,也是在遥感技术领域内,从事国家标准起草和技术审查等标准化工作的非法人技术组织,主要负责全国遥感技术领域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涉及遥感器研制、对地观测数据数传与接收、对地观测数据存档、对地观测数据处理与产品、定标与真实性检验、遥感试验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全国遥感技术标委会的秘书处设在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是遥感标委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主要在遥感标委会闭会期间,执行遥感标委会的各项决议,并在正、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的领导下,负责全国遥感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www.rsstandard.cn - 2025-07-06 - 收藏 点击查看

光电研究院

光电研究院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中国科学院天地一体化遥感技术系统总体部、中国科学院导航总体部基础上成立的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国立研究机构,由总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组成。光电研究院在光电工程领域、航天航空领域和应用科技领域等三个领域展开前沿性、战略性和系统集成创新工作,逐步形成了持续支持和支撑多总体并行发展的学科技术领域和技术总体体系。在科学技术探测系留气球平台、电动力推进飞艇、无人机遥感载荷验证系统、大型复杂激光器、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光刻机关键部件、机载激光雷达和大屏幕激光显示系统等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www.aoe.cas.cn - 2025-07-06 - 收藏 点击查看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海科路99号,是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同投资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赢利事业单位,其前身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电信等单位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小卫星工程部。目前,设有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重点实验室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主要从事微小卫星、皮纳卫星及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实验。自主开发研制了我国首颗100公斤以下的微小卫星——“创新一号”通信科学试验卫星,并先后成功发射了SZ-7伴星、“创新一号”02星和“创新一号”03星,在国际国内竞争日益剧烈的微小卫星研究领域占领了一席之地。

www.microsate.com - 2025-07-06 - 收藏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