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概况滨州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区两圈”叠加地带,是山东省的北大门。2000年撤地设市,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80万,现辖滨城区、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邹平五县二区和滨州经济开发区、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是黄河三角洲区域内最大的行政区。滨州历史文化悠久,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渤海革命老区中心区、渤海区党委机关驻地,古代著名军事思想家孙武、汉孝子董永、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清代帝师杜授田出生或成长在这里。滨州物产及自然资源丰富,黄河流经94公里,未利用荒碱地200余万亩,是中国东部地区土地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海岸线240公里,是山东省第二大海盐生产基地、盐化工基地和全国四大渔场之一;石油、天然气储量大,是胜利油田的主采油区;无棣金丝小枣、沾化冬枣、惠民蜜桃、邹平水杏、阳信鸭梨等驰名中外。滨州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具有依河傍海的天然优势,是连接苏、鲁、京、津的重要通道,是国家级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抢抓“黄蓝”两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坚持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大力实施追赶超越战略,积极作为,创新实干,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良好发展势头。2012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987.73亿元,增长10.8%;地方财政收入150.46亿元,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1262.73亿元,增长22.7%;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697.66亿元、1495.13亿元,分别增长29.6%、19.0%。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9.37亿元;1-9月份,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7.78亿元。在2009—2012年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连续四年位居全省15个地级市前五位。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注重质量效益,坚持内涵发展始终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52.6:37.9。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双轮驱动”,积极运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创建,纺织家纺、油盐化工、粮油果蔬、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链逐步向高端延伸。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1122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13家,拥有中国企业500强5家、中国制造业500强6家,魏桥创业集团跻身世界500强。现代农业快速推进,粮食总产实现十连增,循环农业、机采棉等经验在全国推广。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全国三家“部省共建”园区之一,成功纳入国家“一城两区”战略布局。71家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规模、效益不断提升。建成农产品安全追溯管理控制中心,种子工程、沃土工程、渤海粮仓和智慧稻草人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现代服务业拓展提升,扎实推进二三产剥离,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网上配送等现代服务业;累计引进兴业、招商、交通等6家商业银行;成功举办国际家纺节、孙子文化节、沾化冬枣节、糖酒商品交易会、黄河三角洲汽车展等大型经贸节会;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注重资源环境,坚持生态发展。突出高效生态定位,强力推进“黄蓝”两区开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顺利通过省规划中期评估。坚持集约、集聚开发,规划建设“北部沿海经济带”、“沿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编制完成了《北部沿海产业规划》,实施沿海突破、产业提升、品牌拓展、改革驱动、生态支撑、民生保障“六大工程”。北海新区50平方公里起步区城市基础设施已逐步到位,已签约落户各类园区和单体项目65个,合同投资总额达到1444亿元。目前,包括邹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全市10家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已搭起了“黄蓝”两区深度开发建设的大框架。未利用地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投资15.1亿元,顺利完成12.5万亩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实施了总投资67.2亿元、可带来60万亩未利用地效益的徒骇河雨洪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培育了2家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2家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家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园区、21家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企业、2家省资源再生利用示范企业,形成了7个行业15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生态环保、经济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多赢”。2个县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3个乡镇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国家、省级湿地公园5处,新建万亩林场6处,新规划生态湿地8处。不断加强环境保护,严格落实节能减排,2011年代表山东取得了全国“十大”重点流域第一和海河流域第一“双第一”;2012年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7%,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目标。注重科技人才,坚持创新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滨和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加大科技投入,2012年全市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52.76亿元,同比增长31%;市本级人力资本投资占财政支出的22.97%,同比增长37.18%。落实企业科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1.59亿元;资助人才初始创业项目75个,资助金额达到1210万元;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一次性补助提高到50万元,“千人计划”人选一次性补助提高到100万元。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367.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24.22%。高新技术企业6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1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5家,院士工作站8家,省级国际合作研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成功跻身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行列。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拥有外商投资企业近600家,10家世界五百强企业通过独资或合资落户滨州。201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62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5.41亿美元;全市上市企业15家,其中10家入围2012鲁股百强榜,境外上市企业有8家,6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在香港股市形成了滨州板块,境外上市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注重城乡统筹,坚持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带农,南北联动、统筹发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7%。在中心城区,围绕打造黄河三角洲中心名城,突出“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品牌建设,加快提升城市水系、景观、绿带、路网、管网建设层次,推进城市生态化、精品化、数字化发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88.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71万人。在农村,突出“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品牌建设,连续五年开展以植树造林、农田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林水会战”,累计造林109.5万亩,林木覆盖率从28.5%提高到29.8%,建设标准化方田55.92万亩,新增蓄水能力1.4亿立方,一次性总蓄水能力达8.9亿立方;建设市级生态文明村296个,4231个村居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重大交通设施显著改善,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619.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9公里;滨州港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累计投资超过40亿元,2个3万吨级码头、28公里深水岸线全面竣工,疏港公路建成通车;滨德高速按期通车,济滨高速开工奠基。德大铁路、寿平铁路加快建设,滨港铁路一期健康运营、二期准备工作全面推进,“国家级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地位进一步凸显。县域经济发展呈现新格局,滨州荣获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第一位的市”,邹平连续9年进入全国百强县,荣获“中国投资价值城市示范区”称号,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城市;“突破阳信惠民”力度不断加大,两个县近几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市前列。注重改善民生,坚持民本发展。坚持转作风、惠民生,用心了解社情民意,诚心解决群众困难,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每年都确定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一批实事,挤出财力,腾出精力,一一落实。民生投入持续加大,2012年市级财政民生支出143.8亿元,占财政支出6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810元、10047元。在全省率先同步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2300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人均400元。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全市一二级公立医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住院服务模式。代表山东获全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第二名。平安校车工程扎实推进,共有校车626辆,惠及学生3.1万余人。安居工程顺利推进,截止2012年底,保障性住房自2008年开始共开工3.41万套,棚户区改造自2010年开始共开工安置1.4万户,农房建设、危房改造自2009年开始累计完成13万户,城市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41.2、47.2平方米。扎实推进市民体育中心、市民文化中心、市民活动中心、市民公共卫生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城市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群众文化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注重依法治市,坚持规范发展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推动滨州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决定》,坚持把遵循法律的制约和规范贯穿决策的全部过程,涵盖决策的各个方面,自觉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政策、行使职权,确保行政决策及各个决策环节都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效能效率稳步提升,创造良好营商环境,获得首届“中国阳光政府奖”。市阳光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成启用,有效整合了工程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平台,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2012年市级交易额60.1亿元,节支增收3.4亿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实施“四型五网六队”工程,联合接访日、民主议政日、社情民意日“三日”活动,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展开+
binzhou.gov.cn - 2025-07-04 - 收藏 点击查看
滨州职业学院是2001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国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滨州市。学院占地面积3549.71亩,建筑面积80.35万平方米,总资产17.8亿元,教职工1089人,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7000余人。
edubzvc.com.cn - 2025-07-01 - 收藏 点击查看
滨州房产网简称滨房网,是滨州房产业界专业的滨州房地产网站,提供全面及时的滨州房产新闻资讯,为市民提供滨州楼盘的详细信息,给网友提供快捷全面的滨州房产统计信息,滨州房产网是滨州房地产媒体及业内外网友公认的最受欢迎的专业网站和房地产信息库. 网站备案信息 单位名称:滨州百晟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主体性质:企业 备案证号:鲁ICP备19061888号-1 审核时间:2019-12-06
www.binfang.com - 2023-01-17 - 收藏 点击查看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渤海湾西南岸,北通大海、东临东营市、南连淄博市、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与德州市接壤、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沧州市相望。全市境域横跨黄河南北,位于北纬36°41′19″~38°16′14″,东经117°15′27″~118°37′03″。南北最长纵距175千米,东西最大跨径120千米,总面积9660平方千米。【地质】 滨州市处于华北新生代沉降区东南部的济阳拗陷中。新生代的下覆基岩是古生代的沉积地层和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由数条北东东向断裂分割成几个小的断块,基本无中生代地层,新生代地层直接覆盖于古生代地层之上,断块凹陷形成新生代凹陷盆地,沉积全套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地层为海相、湖相和冲积相碎屑的互层沉积,含大量有机物,有利于石油生成。除邹平市南部山区外,全市表层大部为第四纪沉积覆盖,小清河以南处于鲁中山区北麓冲积平原的中尾部,是洪积和冲积平原的叠交地带,洪积冲积地层厚度一般在100~200米。小清河以北属黄河冲积沉积,厚度多在200~400米之间,其中小清河与黄河之间最厚达400米。济阳拗陷区属沉降地带,地壳一直处在一面下陷,一面为河流冲积物填充的状态,尤其是黄河的多泥沙河流的冲积作用占优势,冲积速度大于地壳沉降速度,形成广大冲积平原。 网站备案信息 单位名称:中国滨州 主体性质:政府机关 备案证号:鲁ICP备05030417号-3 审核时间:2022-05-16
www.binzhou.gov.cn - 2023-01-17 - 收藏 点击查看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开诊于1977年10月,1995年5月被确认为三级甲等医院,2013年6月以优异成绩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复审,2015年12月被确定为山东省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网站备案信息 单位名称: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主体性质:事业单位 备案证号:鲁ICP备16006341号-2 审核时间:2020-04-26
www.byfy.cn - 2023-01-16 - 收藏 点击查看
滨州医学院是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山东省省市共建高校、山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前身是始建于1946年的原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1956年3月独立建制为青岛医学院,1970年10月整体搬迁至山东省惠民地区行署驻地北镇办学,1974年11月设立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1981年9月改称北镇医学院,1983年3月随驻地更名为滨州医学院,2002年烟台校区投入使用。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医药学科为优势,残疾人高等教育、康复高等教育为特色,医、理、工、管、教等多学科门类渗透融合、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医学院校。办学规模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7844人,其中本科生15562人、硕士研究生1951人,面向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有留学生410人。现设有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药学院(葡萄酒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外国语与国际交流学院、康复医学院、老年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院(系)。
www.bzmc.edu.cn - 2023-01-16 - 收藏 点击查看